-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校园里的那个老大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他在20岁后三次参加高考,三次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曾放弃第一次录取机会,转而当了好几年的农民工。当他以不同寻常的年龄走进知识的殿堂时,同学们说,他是男人,他是孝子,他
他在20岁后三次参加高考,三次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曾放弃第一次录取机会,转而当了好几年的农民工。当他以不同寻常的年龄走进知识的殿堂时,同学们说,他是男人,他是孝子,他是榜样,他是——
2016年12月14日,齐齐哈尔大学被零下25℃的严寒包裹着,空气中弥漫着冷冽的味道。在教学楼里,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科学与技术专业133班的学生王义琳,在替同学们做着寒假离校前的各种收尾工作,忙得满头是汗。
因为31岁的王义琳比同班同学至少要大6岁,于是成了校园内备受瞩目的一个“高龄”大学生。
31岁,对很多人来说,本该是成家立业的年龄,可王义琳仍在校园里孜孜求学。是什么原因让他晚了6年才迈进大学校园?
“我是男人”
苦读寒窗十二载,只盼金榜题名时。
2006年8月12日,王义琳高考“一跃冲龙门”,欣喜地收到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顷刻间,他被满满的兴奋与喜悦包裹。那年,他家所在的逊克农场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
那种如释重负的幸福感刚刚过去一夜,王义琳的情绪就被一个意外的消息击得一落千丈——他的母亲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
王义琳蒙了。
王义琳出生在逊克农场五十三队的一个普通农工家庭,父亲患有肌肉萎缩症,干不了重活,家里家外的大事小情全靠母亲一手操持,生活特别艰难。打记事起,母亲每天忙碌、劳累的身影便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王义琳从小就很懂事,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懂事与勤劳而眷顾他……
8月13日,医院的一纸诊断书把这个家多年的梦想打碎了。
王义琳的妈妈从小一直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在当时,她没有机会考大学。结婚后,她把自己心中的梦想、改变命运的渴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对于王义琳来说,妈妈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而妈妈“癌症晚期”的诊断,让他感到家里的天塌了……他抚摸着苦读12年换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小树林里久久徘徊。淅淅沥沥的雨滴打在他的身上,分不清顺着脸颊流下的是雨水还是泪水。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理挣扎,猛然间,他捋了一把脸,疾步往家跑去……
“妈,我不去上学了,把借来的学费给您治病用!我要留下来照顾您。我是男人,我要挑起家中的大梁!”跪在地上的王义琳,抬头望着妈妈。
“你说什么?我这么多年苦巴苦业地打拼,盼的就是你能上大学!你个没出息的玩意儿!”母亲气得举起手向儿子打去……
王义琳的父亲和母亲一样,不同意儿子的决定。经过一夜长谈,王义琳终于做通了父亲的工作。
没多久,农场领导帮他家申请了低保,场长还特意来做王义琳的工作。可王义琳还是铁了心,虽然他知道自己放弃的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毕业后成为令人羡慕的金融业人士或高级白领……
“我要挣钱”
20岁的王义琳挑起了家庭重担。母亲的病要治,欠下的近四万元外债要还。待母亲术后身体稍有恢复,他就打定主意:“出去挣钱,还债!”
2007年6月26日,天刚蒙蒙亮,王义琳悄悄起床,为家人做好早饭后,带上两件换洗衣服和一背包书,登上了开往哈尔滨的汽车。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让他目不暇接,又提心吊胆。他胆儿突地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一家接一家“推销”着自己。第二天下午,闽江路上的一家超市聘用了他,月薪2000元,包吃住。
王义琳清楚,月收入2000元,对他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听说在建筑工地当力工挣钱多,于是,在第二年开春,他跑到一个工地干力工。
“你没看到别人一趟搬十块砖吗?你可倒好,一趟三四块还踉踉跄跄的。能不能干?给个痛快话!”上工的第一天,王义琳就遭到了工长的训斥。
自小就要强的王义琳,不得不面对这种苛责,也不得不宽慰自己:“人家损你,也有道理。个子小、力气弱,都不是理由。”每天晚上,等工友们都收工了,他就顶着星星“加班”——练习搬砖,一直练到胳膊抬不起来、手指头磨出水泡……
“这小子还真挺能吃苦,这么短的时间就能一次搬12块砖了。”工长终于满意了。
不幸,往往能让人变得更坚强。
2007年,工地上发生的一幕,让王义琳刻骨铭心。
“你能不能干了?钢筋拧得这么松,都快散花了,能用吗?”不容分说,脾气火暴的钢筋组组长对王义琳拳脚相加。被打得半躺在地上的王义琳,抬起那张还稚嫩的脸,真想对组长说“我饿得拧不动了”。可要强的他,最终没有说出口,而是用衣袖抹去脸上的汗水和委屈的泪水,咬着牙站起来,使出全身力气,重新拧紧了一百多组钢筋。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22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