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张明媛评传续(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3.宁子寒,他是戏里共产党人的代表,而且写得很成功。他的走向革命写得非常真实、自然、可信。在以往的一些戏里,描写青年走向革命,多是有人指引
3.宁子寒,他是戏里共产党人的代表,而且写得很成功。他的走向革命写得非常真实、自然、可信。在以往的一些戏里,描写青年走向革命,多是有人指引,而张明媛的创作却不落俗套。宁子寒是在报刊上接受新思想,通过演进步话剧而被捕入狱,在日本人残酷的统治下,从“为是谁的儿子而苦恼”中解放出来,在革命志士的带领下走向了革命。他明白“革命不是一阵热血澎湃、一阵大声呼喊就能成功的,革命的代价是生命,是用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生命换来的”。他参加抗联部队,战斗中曾失掉一只胳膊。抗战胜利后,被组织派到卜奎城,成为了这个城市的解放者和领导者。这一系列事件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宁子寒的真实可信归功于作家不是概念化地描写人物。作家运用了一定的笔墨写了他的私生活,比如对他与青云的爱情的描写,对于他的“我像谁”“我是谁的儿子”的描写,才使得这个人物鲜活起来。
4.许克一是宁家的女婿,剧中可耻的汉奸。他作恶多端,遭到历史的惩罚是完全应该的。这个人物在作家的笔下也写得非常真实。他已是死心踏地投靠日本人的伪警官,掌握着大量的日伪情报,帮助日本人干尽了坏事。他岳母要他不要给日本人干事,给他一个铺子要他经营维持生活,他以“在日本人的天下,谁都无法选择”为借口。宁子寒讽刺他没志向、没气节。他却说:“我也在救国,曲线救国!”甚至不惜把他岳父家的传家宝——空青石,拿去献给日本人。在他的妻子宁子萱乘其不备将空青石吞到肚里时,他大吼要她“吐出来!”最后宁子萱被日本人杀害,他视而不见。卜奎城解放后他求救于宁家,宁子寒不救他是完全正确的。
剧中正是通过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把戏演活了。特别是宁子寒的走向革命,非常有教育意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必然。
三、两条独特的矛盾冲突线
约翰·霍德华·劳逊在他的名著《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说:“戏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意志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社会性冲突。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一个集团与别的集团、个人或集团和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我认为他的这段名言中少了一层意思,即是矛盾冲突的独特性,只有独特性的冲突才能展示出独特性的人物性格,才能具有戏剧性。从《风刮卜奎》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风刮卜奎》是个三幕戏,所描写的生活跨越百年。剧中主要写了两条独特的矛盾线:一是宁家与土匪邓龙的矛盾;二是日本人侵略东北后,人们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在戏的第一幕第一场即将结束时:
[大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是马的嘶鸣和车夫的吆喝。马车停在院外。
宁汝成 夫人回来了。
[10岁的宁子庚、6岁的宁子萱哭叫着跑进来。绿竹和车夫紧随其后。
绿 竹 (慌张地)先生、先生,小姐被胡子抢走了!
宁汝成 啊?
[灯熄。
由于前边宁汝成与三木的谈话中已向观众交代“夫人去昌西公园卖首饰,还没回来呢”,所以观众对于剧情是明白的。这种矛盾冲突应该说是社会性的,但它又是独特的。被抢的是个女人,而且是被胡子抢去的。特别是十个月后被放回来时,她带回来一个男孩,并引起宁汝成的一再追问:“这孩子是谁的?”德平对在匪穴十个月的生活做了详尽的解释。但宁汝成对这个孩子始终是怀疑的。特别是草上飞、邓龙来宁家送养育费所说的话,宁汝成是既怀疑又不能不表示相信德平的。
[宁汝成不敢看德平,背过身去,痛苦不堪。
德 平 孩子是你的!
宁汝成 (伤感地)哦,是我的。
德 平 (强调地)真的。
宁汝成 (苦笑)是真的。
德 平 你不要相信邓龙,他不是人!
宁汝成 (回过身来,惨笑)我不信他,我信你。
这个矛盾冲突设计得好就好在它不仅是社会性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主要是能引起人物间的性格冲突,把宁汝成那种既是这个家庭的主人、德平的丈夫,又不爱管家事、不敢管家事的独特性格展示出来。同时,这条矛盾线也写出了德平的精明,她知道宁汝成现在相信的是邓龙,不是她自己,她要宁汝成休了她,这当然不可能,所以她提出:“再不就杀了这个孩子,再不就承认这个孩子……”她取得了主动。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32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