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例及家系调查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35岁,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因双足反复疼痛30年,于2017年7月来院就诊。患者自5岁起经常出现双足灼烧样疼痛或胀痛,发作时局部皮肤红肿,夜重昼轻,常无法入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35岁,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因双足反复疼痛30年,于2017年7月来院就诊。患者自5岁起经常出现双足灼烧样疼痛或胀痛,发作时局部皮肤红肿,夜重昼轻,常无法入睡。夏季或气温升高、久站、长途行走以及局部受热时症状明显加重,冬季或气温降低、抬高患肢以及足遇冷时可缓解。自述随年龄的增长症状加重,曾口服阿司匹林效果不佳,发病严重时只能将双足浸泡在冷水中以减缓疼痛。2015年3月,产下一女,产后一周内双下肢疼痛剧烈,肌注哌替啶仍无明显缓解。产后1个月至今,自觉疼痛症状较前减轻。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血沉、免疫功能系列及自身抗体检查均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足底皮肤暗红,皮温略高,无肿胀及破溃,双足肢端痛觉敏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家族发病情况,诊断为原发性红斑肢痛症。

家系调查:患者家族4代人中共发现9例患者,症状轻重不一。其第一、二、三代分别有1例、4例、4例患者,第四代尚无发病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5~18)岁不等。在所有发病者中,先证者的母亲常在夏天疼痛加剧,难以忍受时自行局部放血疼痛可有缓解,其表哥、表姐的疼痛程度、发病年龄与先证者相似,加重与缓解因素大致相同。其余发病者症状较轻,患者家系见图1。

2 讨论

图1 患者家系图

红斑性肢痛症(erythermalgia,EM)是一种少见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常以肢体远端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主要特征[1]。EM由Mitchell于1878年首次描述,并由Smith和Allen于1938年正式命名。继Cross在1962年首次报告了家族性发病的病例后,家族性病例陆续被报道,其中最大的家族有5代受累,共29个成员发病[2]。家族性的红斑肢痛症通常属于PEM。

PE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病因多源性,而基因突变是主要因素。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该病突变基因是染色体2q31-32上的SCN9a基因,但突变方式和发生的氨基酸替代在不同病例中有所差异[3、4]。但这些均证实PEM与基因突变的密切关系。Kalgaard等[5]发现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大量血管巢形成、C3及纤维蛋白等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推测PEM的发病机制与局部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血管周围炎导致肢端小动脉扩张,刺激邻近的神经末梢产生症状。

研究报告指出,PEM的发病年龄多在18岁以下,平均为10岁,最早在出生后1.5个月发病,男女之比为1∶2.5。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局部红肿、皮温升高并伴有烧灼痛,运动或遇热可使症状加重,发作时间数分钟到数日不等,肢体抬高或放于冷水中,症状可缓解。部位多见于双侧下肢,足趾和足底最多见,其次为踝部、小腿及双手等。本研究中的家族中9例患者基本具备以上特点。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如无并发症,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ESR、自身抗体、血清免疫复合物等实验室检查通常正常。但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可在仔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把受累部位浸泡在热水中(10~30)分钟,如浸泡部位出现上述症状可考虑该病。此外,还应与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法布里病等疾病鉴别[6]。

目前国内外针对此病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仍无一种通用的治疗方法能缓解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应重视联合治疗。急性期主张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久站,可采取局部冷敷或身处空调房内以减轻疼痛症状,同时应避免任何引起局部血管扩张的刺激。用药以镇痛镇静、改善局部微循环及营养神经为主,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前列腺素、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维生素B族药物等。目前交感神经切除或介入术在多例患者中均有一定疗效,部分患者双足疼痛完全缓解,大多数患者症状减轻或局限[7]。王康等[8]以骶管注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棕榈酸酯、神经妥乐平、维生素B12的方式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中医一般采取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清营凉血通络等方法,服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另外,有部分关于针灸、物理疗法、封闭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成功病例。均为治疗PEM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1] 庄丽华,胡家才,吴昊.红斑肢痛症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3):3754-3757.

[2] Finley WH,Lindsey JR,Fine JD,et dominant erythromelalgia[J].Am J Med Genet,1992,42:310-315.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519/614.html



上一篇:齐齐哈尔市某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
下一篇:齐齐哈尔市健康成人血尿酸水平调查与分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