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张明媛评传(续)(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的戏剧情节安排,才能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张明媛创作的戏剧情节是奇特的、生动的、感人的,但又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在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的戏剧情节安排,才能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张明媛创作的戏剧情节是奇特的、生动的、感人的,但又是符合生活真实的,更是能够展示人物性格的,因此才能是具有戏剧性的。比如德平被抢前前后后的经历,她的被抢进匪穴,原本是草上飞想给大哥邓龙祝寿,让他高兴。但不仅德平不驯服,邓龙也不买他的账。就在这个时候阴错阳差,德平摸到了土铳,打伤了邓龙。既表现了德平不驯服的性格,又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转换了方向。作家没有再描述德平在匪穴待下去的情况,但观众已能想象到由于她打伤邓龙而留在匪穴。当她被放回时已是十个月以后了。但德平被放回的这个情节,作家并不肯轻易放过,让她带回个孩子。宁汝成询问这个孩子是谁的,而邓龙又派人打听这个孩子的情况,让宁家与邓龙的戏不能断。这个情节设计得太高明了。

二十年后,这个孩子成为抗日战士。他演话剧被捕,受酷刑。在一些革命志士的影响下,他意志坚强、宁死不屈,出狱后参加了赵尚志的抗联队伍。

又过了二十年,这孩子已是卜奎城的解放者和领导者。是“政府接收要员之一,归共产党领导”,“是市副主席职位”。他虽然为革命丢掉了一只胳膊,革命意志却更为坚强。对于新形势下的斗争他看得非常清楚——“革命还没有成功呢。东北三省刚刚解放,其他地区还控制在国民党手里。”他领导人民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土匪武装,斗争伪警察、汉奸,哪怕是他的姐夫也决不放过。这些故事由于其中穿插了一些特殊事件,不仅具有了很强的生活气息,而且还能展示出人物性格,戏剧性极强。

这个故事的戏剧性来自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德平的被抢事件。由于她被抢,才有了宁子寒,这件事就成了戏剧的佐料。开始是宁汝成疑问:“谁的男孩儿?”引出德平大段叙述被抢的经过和邓龙看望孩子的戏。其次是二十年后,邓龙、草上飞已转向抗日。草上飞来找宁家“弄批药”,看到宁子寒时说的——“真像,咋看咋像”,引起了宁子寒的追问和不断的苦思苦想:“我像谁?”然后,作家巧妙地让宁子萱向宁子寒介绍了德平被抢的经过。作家就是利用这些佐料,使人物与故事都有了戏剧性。

二、真实生动的人物描写

《风刮卜奎》中的宁汝成、德平、宁子寒、许克一这些人物都写得非常真实生动。我想这与作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对于卜奎的历史进行反复研究、思考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历史遗迹,绝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1.宁汝成是流民后代,他爱读书、作诗。这种事在历史的记载中几乎到处可见,毋庸置疑。只要是把他的这个特点刻画得鲜明,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在清朝他们这些被流放到东北的官员,都是文化人,因为不是文化人在封建社会是做不了官的,要做官就要考八股文、考作诗。这样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有钱人家,想做官的都请教师教子弟读书、作诗,而屡屡考不中的,就教书。这些文化人也把读书、作诗看作是一件光彩的、风流的美事,好卖弄,到处卖弄是他们这些人的品格。这个特点我们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完全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在戏的伊始,作家仅通过作诗就把宁汝成的性格刻画得非常鲜明。他是这个家庭中的阔公子哥,除了吟诗作赋,他什么都不管、都不会管,在这个家中是女人说了算。在以后的第二幕、第三幕也完全证明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想的、所关心的就是把他的诗稿刻印出来。

2.德平是满族贵族后裔,精明干练,她是这个家庭的当家人。她常常为之自豪并进行炫耀的是“爷爷是镇守卜奎城的武官”,“我们和皇上沾着亲”。她的家庭殷实富有,穿绫罗绸缎,听书看文明戏,喜欢吃饭馆里拌的生鱼片,要下人伺候。那身份,那派头,真真切切是贵族后代。但她心地善良,是到昌西公园卖首饰救济灾民才被草上飞抢走的。在匪窟她巧妙与邓龙周旋,她反对邓龙的土匪作为,要他放下屠刀,不要残害百姓。她说:“英雄不问出处。胡子不是天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匪窟她与土匪邓龙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她绝过食,但她最后想通了,她要活下去,终于盼到了春天,她带着一个男孩回了家。在丈夫、子女面前她始终坚持这个孩子是宁家的后代。作家写出了她是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从她的生活习惯、嗜好生动地描绘了她的性格。比如她喜欢的穿戴,喜欢吃的生鱼片,喜欢看戏、唱落子等,这些都是那时代女人的特征。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127/501.html



上一篇: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研究
下一篇:用音乐艺术形态诠释齐齐哈尔城市文化的实践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