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6)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唐君毅的《大学》诠释的总体上是心学取向,但他又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理学诠释模式和礼学诠释模式的双重吸收。唐君毅的《大学》诠释可以说兼重明
唐君毅的《大学》诠释的总体上是心学取向,但他又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理学诠释模式和礼学诠释模式的双重吸收。唐君毅的《大学》诠释可以说兼重明德的根源性、工夫的次第性和人文世界的重要性。唐君毅自言希望探寻《大学》本义,但其诠释在回归文本的同时又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感通格物说有明显有心境感通说的影子;致知三义说的提出也不能不说和唐君毅重视的知识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有关;对心性的根源性和工夫的次第性的双重强调,是对其心学立场和工夫论的表达;而对内圣外王和人文世界的重视,则和他的现实关怀有关。虽然我们不能说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是唐君毅哲学的注脚,但无疑,《大学》在唐君毅那里又历史性地显发出了新的意义。
注 释:
①唐君毅对“虚灵明觉心”的概念使用有多重意涵,在《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他把庄子的心性论定位为“虚灵明觉心”。实际上,唐君毅认为虚灵明觉心是三教共法,而儒家言虚灵明觉必连着性情而言,虚灵明觉即是性情,故可称为性情心。我们这里借虚灵明觉来诠释唐君毅格物思想,使用的是儒家心性论意义上的“虚灵明觉心”。
②此种心物感通说在唐君毅的格物诠释中尚未尽其全蕴。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唐君毅提出心境感通说,更加圆融地完成此说。另外,在我们的论述中,心物感通的关系不是认识论的主客对立关系,似乎和现象学的“意向性”学说相近。确实二者有模式上的相近性,但不必以之来比附。因现象学的“意向性”学说有其独立的哲学背景,在胡赛尔那里表现为认识论的意向性,在海德格尔那里表现为生存论的意向性。但在唐君毅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传统中,心境感通说都是在心性工夫论的背景下谈论的。于此,读者不可不察。
③刘乐恒对此问题有专门探讨,他认为唐君毅的“内圣开外王”的模式基于奠基思维,面临着内在矛盾,进而他提出“内圣转外王”的模式,以“转出说”代“开出说”。见刘乐恒《“内圣转外王”: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视野》载于《齐鲁学刊》2018年第4期,第5-17页.
[1]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M]//唐君毅全集:第17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2] 刘宗周.大学古文参疑[M]//刘宗周全集:第1册.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七[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M].台北:学生书局,1983.
[6]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M]//唐君毅全集:第20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7] 徐灏笺,段玉裁注,许慎撰.说文解字注笺:卷二上[M].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8] 徐锴注,许慎撰.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9] 王阳明.大学问[M] //王阳明全集:续编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刘乐恒.唐君毅感通思想概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4(3):1-5.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59.html
上一篇:修道院与西欧世纪文艺复兴分析
下一篇:博弈与协调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