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智旭对大学的佛学化诠释以大学直指为中心(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旭描述了“心”的三种状态,分别为“当体”“常”和“徧”。何为“当体”?“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

智旭描述了“心”的三种状态,分别为“当体”“常”和“徧”。何为“当体”?“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34)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5页。何为“常”?“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35)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5页。何为“徧”?“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徧。”(36)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5页。也就是说,“大学”之“大”,可为无可对待之“当体”,可为无生无死之“常”,可为无所不在之“徧”。这是“大学”之“大”具体的三种状态。这里我们试拿朱熹诠释《大学》的部分进行分析,智旭显然已经与朱熹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3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页。的意思有了很大的区别。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子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此篇所记皆大人之学,故以‘大学’名之。”(38)朱熹:《经筵讲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第十五卷,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1页。朱子之论述,落实到了心性修养的具体实处来,即要“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修持涵养的功夫。

综合判之,智旭解“大学”,明确了“大学”为“不二心源”的心本体之义。将“大学”之“大”释为“心”,“大学”之“学”释为“觉”,这是智旭解释“大学”的整个论调。除外,“大学”之“大”则包括“当体”“常”和“遍”的三种状态。“大学”之为“学”中,需要以“觉”来观照自身及一切事物,“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以此来“称性起修”(39)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5页。,从心性上下工夫,落实到性体之本根。在某种层面上,与宋明儒学家重视心性义理之学不谋而合。

三、三纲领:“自觉”“觉他”“觉满”

《大学》中开篇第一句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将“明德”“亲民”“至善”视之为“三纲”,后人为称呼方便,常常习惯性沿用这种说法。对于这三纲领,智旭在《大学直指》中做了佛学化的阐释。他总释了“明德”“亲民”“至善”:“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自觉本具三德,束之以为般若;觉他令觉三德,束之以为解脱;至善自他不二,同具三德,束之以为法身。”(40)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6页。

首先,智旭非常重视三纲中的“明德”,认为这是《大学》一书中的根本:“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41)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5页。“明明德”“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42)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5页。他将“明德”二字解释为“本觉之性”,意即“明德”为本然之性,乃为自性本体。因此,智旭将“明德”“亲民”“至善”三者收摄到“明德”上来,“说个明明德于天下,便见亲民止(至)善,皆明德中事矣。”(43)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8页。智旭认为,人之本然之性即“明德”,“明德”之中包含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三层次。智旭具体阐述说:“性中本具三义,名之为德,谓:现前之一念灵知洞彻,而未尝有形,即般若德。”(44)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6页。明德是无法用具体的形状来描述的,乃是灵明的一念,此谓般若德。“现前一念虽非形像,而具诸妙用,举凡家国天下,皆是此心中所现物,举凡修齐治平,皆是此心中所具事,即解脱德。”(45)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6页。智旭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皆为心中所有,非具体外物之造化变迁,这便是解脱德。也就是说,智旭解脱德中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具体的一家要齐、一国要治,实则乃是心中之用功,即所谓“心能转物”。“又复现前一念,莫知其乡而不无,位天育物而非有;不可以有无思,不可以凡圣异,平等不增不减,即法身德。”(46)蕅益著,江谦补注,梅愚点校:《四书蕅益解》,第206页。这是智旭对“明德”中所包含的“三德”的说明。这里可以看出智旭所受天台宗“三德”说的影响。“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一、法身德,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47)黄忏华:《天台宗大意》,张曼涛主编:《天台学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39页。智旭认为由此“三德”,可以成佛,达到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在此智旭将儒家“明德”的境界与“成佛”的境界齐同起来。智旭的佛解“明德”与朱熹等宋明理学家所理解的“明德”差别很大,却也有暗通之处。朱熹在教导学生时指出:“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君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已。”(4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1页。朱熹到了晚年,也还在“明德”上下功夫,试图将之与孟子的心性之学联系起来。朱熹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4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页。较之于智旭,朱熹则将“明德”认定为“人之所得乎天”。其后朱熹又说:“但为气秉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5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页。这里所说“本体之明”则和智旭的“本觉之性”有天然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在自觉本体的基础上下功夫。朱熹称,“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5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页。,与智旭的观点有相似之意。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61.html



上一篇:博弈与协调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重审
下一篇:让可触的目标点燃激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