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05/20]
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新解(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阳明与朱熹关于“格物”的公案并未就此解决。《礼记·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但郑注以“致知”(知善恶)引领“格物”(来物),颠倒了原文的逻辑
阳明与朱熹关于“格物”的公案并未就此解决。《礼记·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但郑注以“致知”(知善恶)引领“格物”(来物),颠倒了原文的逻辑次序。最重要的是,郑玄没有解决“如何知”的问题。阳明之“良知”从先验本体层面上说明了“如何知”,但没有解决工夫层面的路径问题。朱熹之“即物而穷其理”亦没有从哲学层面说明求知的方法。本文拟结合《大学》原文与儒学“执两用中”认识论提出一种新的阐释。
二、“格物致知”即“执两用中”
“格物”之“格”有多重含义,《仓颉篇》训“格”曰“量度”(章太炎考证),《尔雅·释诂》曰:“格,升也”,《说文》曰“木长貌”,《广韵》曰:“度也,量也”。“格”在古代经典中多次出现。“格于上下”(《尚书·尧典》)之“格”为“至”,意指尧的光辉至于天地。“祖考来格”(《尚书·益稷》)之“格”为“来”,意指先王们的灵魂到来,同“格!汝舜”(《尚书·尧典》)之“格”。“格于皇天”“格于上帝”(《尚书·君奭》)之“格”为“升”,意指商王升配于天地。“格知天命”(《尚书·大诰》)与“罔有降格”(《尚书·吕刑》)之“格”意指能够与天命沟通之能力,“格人元龟”(《尚书·西伯戡黎》)之“格人”即是能知天地吉凶之人。
“格”在原始儒学经典中主要有四种含义:①志意悦服,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缁衣》);②法式、标准,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③正,如“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④格斗,二物相格,如“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礼记·学记》),“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格物”之主体必然是人,“物”即事,从《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来看,“格物”即从事物的两端来推究,“致知”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间事物皆具正反两面,此对立两者之间能够互相感应,《易传·彖传·咸》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礼记·大学》之“致知”即是“知本”“知之至”,《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庸其至矣乎”,说明“致知”与“中”有密切关系。因此,“格物致知”可以看作是“执两用中”的另一种表述。“格物”即“观”“一物”之中“两体”之关系,从而达致其本质(中)。“格”在此处兼有“度量”与“二物相格”的含义。郑玄训“格”为“来”突出了主体修身的维度。古代巫觋为了降神,要先行沐浴斋戒。《管子·心术上》曰:“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又曰:“德者,道之舍。”郑玄之“来物”即是主体通过自身的修养使“物”向我敞开。阳明训“格”为“正”也是诚体良知之存养,至工夫纯熟,即能发显于事功。所以,“格物致知”即是《礼记·大学》“三纲领”之“明明德”之“自明”,兼具主观与客观双重工夫论维度。“致知”之“知”既包含良知,也包含知识,二者都来自“格物”;“格物”既要求主体无私无蔽之“诚”,也要求对事物之理的穷究。朱子《格物致知补传》只讲出了一半道理。阳明弟子泰州学派王心斋对“格物”的理解,既不同于朱熹的“穷理”,也不同于阳明的“正心”,而是一种“度于本末之间” 的“比则推度”(《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一《会语正集》),被称为“淮南格物”论。
郑玄之“来物”与朱熹之“至物”都是主体与事物之间的接近,既有物理距离的接近(即物穷理),也有心理距离(权衡)的接近。训“格”为“来”“去”之含义都表示去接近事物,亲力亲证,此即《大学》三纲领之“亲民”与《中庸》之“道不远人”。主体以“心”来权衡事物,必从正反两面来考量,所以又有“二物相格”之含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补遗》格字下云:“感、格双声。”又云:“又为感”。“感”为事物“两极”之“感通”,即“二气感应以相与”(《易传·彖传·咸》)。郑玄与朱熹都是从主客相感的角度来解释“格物”,郑玄以知善恶之心去感发外物,朱熹以智识之心去分析物理。最近发表的清华简《心是谓中》篇也有“以心格物”的说法:“如谋而不度,则无以知短长”“宁心谋之,稽之,度之,鉴之”。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65.html
上一篇:为何忽略身边人的话
下一篇:考上好大学才荣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