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新解(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一章亦见于《论语·颜渊》,《论语注疏》引王肃曰:“化之在前”,又引王弼曰:“无讼在于谋始,谋始在于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一章亦见于《论语·颜渊》,《论语注疏》引王肃曰:“化之在前”,又引王弼曰:“无讼在于谋始,谋始在于作制。契之不明,讼之所以生也。物有其分,职不相滥,争何由兴?讼之所以起,契之过也。故有德司契而不责于人。”“谋始”即是从根本上消除诉讼争端,王弼以为应当从契约入手来解决问题。皇侃《论语义疏》引孙绰云:“夫讼之所生,先明其契,而后讼不起耳。若讼至后察,则不异于凡人也。此言防其本也,”也是此意。另外,程树德《论语集释》引贾谊传注曰:“能先以德义化之,使之无讼”,从“德义”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无讼”。《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戴礼记·礼察》曰:“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信于微眇,使民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用“德”或“礼”来实现“无讼”正是孔子的本义。《韩非子·难一》记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虞、芮等小诸侯国有难断的案都来找文王,因为文王平日多行善事,取信于人,所以能够公正地“决平”。

用“德义”实现的“无讼”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大畏民志”的含义即是敬畏民众的志意,因为意念乃是行为的主导,这样就能从源头上防范于未然。“大畏民志”之“志”即是“诚意”之“意”,儒家历来重视志意的原发性,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也”,“德化”的方式必然敬畏民心民意,而不是反过来使人民畏服。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民众之心悦诚服只能来自刑罚之公平中正。《古文尚书·大禹谟》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孔子的“无讼”接近帝舜“无刑”的思想,“民协于中”才是“无刑”与“无讼”的根本。《尚书·吕刑》曰:“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刑罚完全合乎中道,臣民才会乐于服从法律,从而实现“无讼”。清华简《保训》“用作三降之德”即是《尚书·洪范》“三德”之“正直、刚克、柔克”,《尚书·吕刑》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刑罚公正是“正直”的先决条件。公正首先要求法官以无私的心态来权衡矛盾双方的利益,上博简《容成氏》曰:“皋陶既已受命,乃辨阴阳之气,而听其讼狱,三年而天下之人无讼狱者,天下大和均。”“辨阴阳之气”与“听其讼狱”在“执两用中”之哲理上有相通之处。

孔子有过在位从政的经历,《史记·孔子世家》记:“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孔子摄相事。”孔子本人有丰富的听讼断案的经验。《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父子之间的诉讼很难判决,因为涉及到亲情,无论输赢都会给双方留下不可弥补的伤害。孔子的办法是先拘留儿子,迟迟不予判决,直到其父亲撤诉,乃是从人之常情预料到了期间将会发生的变化。季孙后来责备孔子,孔子从三方面加以解释:“嫚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法令松弛而刑罚严酷,即王弼所云“契之过也”;横征暴敛,在上位者不能以身作则,即教之过也;不教育而要求别人,等于虐待,所以要礼乐先行,即是“德化”。这些解释都符合《论语·颜渊》“听讼”一章的含义。“吾犹人也”也是孔子听讼的技巧,意思是能站在诉讼双方的本位上来贴近体会事物的情形,这种由“忠恕”而产生的“同情”感正是孔子比常人更加敏锐的地方。《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将“吾犹人也”解释为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独断专行,仿佛不足以解释孔子从主体修养入手来听讼的独特技巧。“吾犹人也”是“移情”之“同体”,从而能够由“言辞”知“情实”。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65.html



上一篇:为何忽略身边人的话
下一篇:考上好大学才荣耀上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